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瓦魯班戰役75周年 鋼鐵健兒 光榮戰役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民國三十三年,我軍戰車營在緬甸的瓦魯班擊敗日軍,獲得光榮勝利,之後我國明訂三月三日為「裝甲兵節」以資紀念。包含此役在內,國軍在我國、印度、緬甸三國邊境的奮戰,也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,打響成功先聲。本期《榮光雙周刊》帶讀者回顧這場「瓦魯班戰役」。
 
軍事同盟
 民國二十六年抗戰爆發後,我國一直都是獨力支撐,抵抗日軍進攻。隨著戰事發展,日本開始圖謀南亞資源,其他國家也逐漸感受到日軍威脅,包括在亞洲擁有殖民地的英、法等國。
 三十年十二月,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,太平洋戰爭爆發。美國、我國及英國等同盟國紛紛對日本宣戰,從此抗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,我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;同月,中英在重慶簽署《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》,形成軍事同盟。
 緬甸的北部和東北部分別與我國西藏和雲南接壤,也是英國在亞洲重要殖民地印度的屏障,具有重要戰略地位。我國為支援英國盟友,更為了保衛西南大後方,組建遠征軍協防緬甸,這是國軍首次出國作戰,也拉開中印緬戰爭歷時三年餘的序幕。
 
援軍出征
 日本於三十一年侵占馬來西亞後,派軍入侵緬甸。我國集合精銳部隊第五軍、第六軍等十萬餘人馳援,先總統蔣公於年初委任史迪威為我國所屬戰區參謀長,指揮入緬部隊。
 可惜由於盟軍之間的矛盾與聯繫欠佳,遠征軍調度深受影響,且以掩護英軍退守印度為主要戰略目標,致錯失數次殲敵良機;又交通線不斷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,我遠征軍無法順利集結,第二○○師在同古(今為東吁)遭日軍以飛機、重砲圍攻,我軍力戰,雙方傷亡慘重。
 在仰光遭日軍占領後,英軍更是一潰千里,日軍一面追擊,另一目標即是企圖切斷滇緬公路,導致我遠征軍逐步後撤,過程當中遇到英方請求我軍解救被包圍在仁安羌油田的英軍,我軍由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親自率領一一三團,於四月中旬收復油田,解救盟軍七千餘人,及被俘虜官兵、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五百多人。
 最終我軍一部分隨史迪威退入印度,一部分撤回雲南,此次攻勢宣告結束。我軍傷亡慘重,例如以第五軍、新二十二師為主的兩萬餘官兵,在完成掩護任務後,取道緬北叢林轉進印度,沿途與窮山惡水、毒蛇猛獸搏鬥,死傷遍野,歷經一百餘日行軍,抵達印度北境雷多時,只剩四千餘人;且官兵長期營養不良,許多人罹患夜盲症或胃病。其他越過邊境,退回我國的部隊亦有傷亡,總計遠征軍出動十萬餘人,傷亡高達半數。
 四月底,日軍占領臘戍,滇緬公路中斷,日本封鎖國際援助我國的運輸線,原有作戰物資轉而通過印度東北部和雲南昆明空中廊道運送,飛越當時被視為禁區的喜馬拉雅山脈;昔日螺旋槳飛機受到性能限制,只能緊貼山峰、峭壁飛行,許多飛機因此墜毀在山區。這條空中廊道因航跡起伏狀似駝峰,故被稱為「駝峰航線」。
 
訓練整備
 退入印度的國軍,歷史記載亦稱為中華民國駐印軍,以史迪威為總指揮,羅卓英為副總指揮(後由鄭洞國接任)。同時,國民政府利用駝峰航線從昆明空運士兵到印度,以補充兵源,官兵們進入我軍及美軍在印度設立的各種兵科學校,例如我國的「中華民國駐印度戰車訓練班」,且更換為美式裝備,經過一年休養生息及扎實訓練,特別注重叢林戰鬥技能,例如攀樹、開路、搭橋、游泳、埋伏、襲擊等戰技。加上大批知識青年在蔣公「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萬青年十萬軍」號召下,踴躍入伍參軍,並經由空運抵達印度,使得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增進。
 
全力反攻
 三十二年十月,駐印軍利用雨季停止開始反攻,滇西國軍也蓄勢待發,準備夾擊日軍。在後期於中印緬邊境及滇西發生的諸多戰役當中,瓦魯班戰役是為人所知的幾場戰役之一,也是裝甲兵節的由來。
 三十三年二月下旬,駐印軍一部向緬甸北部的孟關一帶進攻,據守此地的是日軍第十八師團,訓練有素,武器精良,善用地形,凶悍難打。我國駐印軍奮勇推進,經過激戰,包圍孟關。一部分日軍突圍向瓦魯班潰退,此地易守難攻,日軍更構築防禦陣地,火力強大,遍布地雷,企圖在此抵擋我駐印軍的進攻。
 在工兵部隊於森林中開闢通道後,三月三日清晨,我軍戰車營向瓦魯班襲擊,原先規劃由美軍飛機轟炸後,裝甲車應可迅速推進,但攻擊開始,遇日軍拚命抵抗,障礙重重,進展緩慢,多輛戰車受損,雙方陷入對峙。戰場觸目所及皆是焦土和敵我雙方的屍體,以及受傷哀嚎的官兵。
 據當時擔任上士戰車駕駛的吳承前回憶,當地山路崎嶇,雖有工兵協助,但路況還是不佳,為因應特殊地形,有時還需推土機協助,讓戰車安全通過某些路段。除了自然地形的威脅,日軍為攻擊戰車部隊,會製造一種帶著磁鐵的「磁性地雷」,在遠處朝向戰車丟擲,地雷吸附在戰車表面爆炸,對戰車官兵造成很大威脅。
 但我軍也有因應之道,吳承前回憶,當時曾在戰車四周堆沙包,再用鐵絲網或漁網將車體罩住,大幅降低磁性地雷的吸附比例;即使地雷吸附後爆炸,也會因沙包緩衝減低威力,鐵絲網或漁網亦有偽裝功用,減少戰車官兵傷亡的機會。
 我軍為求儘速攻占瓦魯班,分批向日軍側翼迂迴,避開敵軍戰防砲火集中處,再加上美軍飛機轟炸掩護,終於在敵軍砲火不及之處突破防線,擊潰強敵,攻占瓦魯班。逃命日軍丟盔棄甲,許多物資來不及帶走,包括該師團的關防大印,成為我軍在此役中,最具代表性的戰利品。日軍指揮官等殘餘官兵,則沿著小路繞過國軍陣地逃走。此役重創曾參與淞滬會戰、廣州登陸作戰等戰役的日軍第十八師團,國軍戰果輝煌。
 
意義深遠
 包含瓦魯班戰役在內的中印緬及滇西反攻作戰,是抗日戰爭當中的輝煌成就,我軍最終確保中印、滇緬公路暢通,安定大後方的安全,不僅對贏得抗戰勝利有重大影響,我軍在惡劣的天候中艱苦作戰,收復淪陷近兩年的緬甸,對二次大戰盟軍的最終勝利,也有極大的貢獻。
 瓦魯班戰役在裝甲兵史上具有重大意義,因早期國軍裝備劣勢,往往只能被動勉力抵抗敵軍的強大火力,但在這場戰役中,於盟國軍援協助下組成的裝甲部隊,士氣高昂,贏得最終勝利。此役獲得日軍師團發布作戰命令的「第十八師團司令部印」,目前由國軍歷史文物館典藏,是抗戰期間彌足珍貴的戰績之一,我國因而將三月三日訂為裝甲兵節以資紀念。(文/陳巍杉整理,相關文章請見六版)
 
(點閱次數:501)